|
|
近期,关于Air手机的讨论引发关注,卢伟冰从产品设计角度给出了评价:它是大胆的创新尝试,但极致的薄确实牺牲了续航、散热、性能、相机等用户体验,且从销售情况看非常小众,后续用户持续使用比例也值得关注。这一观点引发了我们对“极致创新与实用体验”平衡的思考。
一、创新值得肯定:探索手机形态的边界
Air手机在“轻薄化”上的探索是勇敢的,它试图突破传统手机的厚度限制,为追求极致便携的用户提供新选择。这种对产品形态的创新尝试,本身就具有行业探索意义,推动手机设计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。
二、体验牺牲明显:续航、性能等核心需求被妥协
但“极致薄”的代价也很直观:
- 续航:轻薄机身难以容纳大容量电池,续航缩水会让用户频繁陷入充电焦虑;
- 散热与性能:空间压缩导致散热能力下降,高性能芯片的实力可能无法完全释放,游戏、多任务场景体验会受影响;
- 相机:轻薄设计对镜头模组的堆叠限制大,影像能力大概率会打折扣,满足不了摄影爱好者的需求。
三、市场小众化:创新产品的受众天花板
从销售表现看,Air手机属于“小众中的小众”。大部分用户选购手机时,更看重续航、性能、影像这些“实用刚需”,对“极致轻薄”的优先级并不高。这种市场反馈也说明,过于激进的形态创新,可能暂时难以成为主流。
四、持续使用存疑:尝鲜之后的长期价值
除了短期销售,更关键的是用户“持续使用的比例”。如果一款手机因体验妥协,导致用户用了一段时间后就选择更换,那它的长期价值就会大打折扣。毕竟手机是高频使用的工具,“好用”比“好看(薄)”的权重往往更高。
那么,你怎么看待Air手机这类极致创新却牺牲部分体验的产品?你觉得它值得推出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~ |
万狸温馨提示:理性消费
1.数码选品:先定用途,再比参数,拒绝 “加点钱更好” 的超支诱惑。
2.购车决策:看平台生命周期,算长期使用成本,刚需比潮流更重要。
3.重点提醒:多查真实评价,少信首发噱头,买得对远比买得新划算。
|